雏鹰论坛 发表于 2010-8-6 17:47:57

格孟寺小学调查报告(之一)

<P>网络上关于格孟寺小学〔格孟寺孤贫学校〕的介绍和呼吁有几篇文章,引起了不少义工志愿者的注意.西部雏鹰助学网是一直关注西部教育发展的一家民间组织,几年来在安徽、贵州、河南、广西、云南一带有着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网络上看到几个关于四川甘孜石渠县的报道后,网站主要负责人经研究决定,派志愿者前往该地区.在支援教育的同时,也对情况做一下进一步了解,以便于有真对性的帮助和支持.<BR>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格孟村小学位于石渠县西南,地处雅砻江畔,这里是海拔4200米的高原。学校与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藏传佛教寺院格孟寺相依而建。由于受历史上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的原因,至使该地区经济和文化严重落后,2006年4月份这个地区才通了电,信息传递更是封闭,电话不通、手机没有信号、没有公路、就是靠原始的邮政通信也要等寺院的车子出了大山到县城去拿,2000多名牧民大多还沿袭着千百年不变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知识贫乏、观念陈旧、生产力水平为落后,牧民从未接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自从有牦牛的那天起这里就没有一个小学毕业过的学生。随着藏汉两地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使草原上有远见的人认识到,只有学习知识才能够彻底的改进生产力,改变生活面貌。格孟寺主持东尼堪布于2001年开始以个人的名义建立了这个学校。<BR>   由于属于民间个人办学的原因,这个学校虽然经政府批准,但是政府只提供一名民办带课老师和部分课桌以外,从资金上根本不可能有一分钱的投入。几年来办学的资金都是靠寺院的宗教影响从各地化缘而来。<BR>   格孟小学建校5年来,只有一个孩子走出草原,到县城的小学去读3年级。这个是这个学校最高教育记录至今没有打破。既然学校的建立经政府批准,也引起政府的重视,寺院 方面有对学校的建设也有投入,志愿者一批一批的到来,5年了为什么是这样的一种局面?带者很多的疑问和思考,经过近一个月的观察和了解,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BR>1来自当地的宗教影响问题<BR>由于这个地区的封闭和原始,牧民根本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也不愿意去了解,每天能喝上牛奶吃上糌粑的日子就已经是足够了。这就是他们的幸福。当地儿童的成活率很低,所以也没有什么计划生育。一家多个孩子的很多,在当地谁家的孩子中多出了几个做扎娃—〔出家人的意思〕的就会被尊重,浓厚的宗教文化信仰又让做扎娃的出家人有了一份收入,就这样多生了孩子送到寺院出家家庭受尊敬,而且家庭又多一份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这里的孩子和孩子的家长根本就不把文化教育看成什么重要不重要。很多的孩子最大的理想就是出家做僧人,以至于招生都非常困难。学校招生要动用当地的教委、乡政府、村政府、公安、寺院联合进行,听起来有解放前抓壮丁的感觉。走访家庭劝告家长和孩子上学,告诉他们一切都是免费的,学校还发放书包校服,他们有的第一天来学校领取物品后第二天就不来上学了,是为领取东西来的。<BR>能走进学校这里上学的学生同样的也要受宗教活动的影响,每年固定的法会和祭祀内容的日子很多,凡遇到这样的情况学校都要放假。除正常的休息周末外,藏族的节日和活动内容很多,耍坝子、赛马节等节目一玩就是六七天,孩子们也一样跟着放假,以上这些问题也都严重的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BR>2学校的建设管理问题<BR>这个属于民间个人办学的学校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寺院的人员出任校长几乎是没有什么文化,得不到当地教育机构的认可,只以管家的身份出现。当地教育机构指派的老师连实际的教学工作经验都比较缺乏,却承认做为代校长出现。做为一个有着30多人的一个学校,只派遣一个藏文的老师,而且是临时工,或者叫代课老师,这样的老师很难有强烈的责任感,而且也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所以这个学校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听说这个地区有个片区校长这个职务,在调查采访的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也没有看到这位片区校长的身影。<BR>教科书和老师最基本的教具都没有。美术音乐这样的课本不算,学生连起码语文和数学这样的书都不能做到人手一本。<BR>学校的后勤问题得不到保障,这里的一切事情都要寺院主持做主,而一个主管一个400多僧人的一个寺院主持的工作之多,法事活动之多,是他应接不暇的。残破的黑板得不到更换,这个地区通电很长时间了,教室里的灯还是没有装上,教室的窗户玻璃残破后就用布封上,使得原本光线不是很好的教室更加昏暗,有的时候老师只好带着学生到外面的草地上来上课。<BR>3志愿者教师队伍管理和自律问题<BR>志愿者教师的招募工作没有统一的管理和审核,由于没有一个标准,致使各种各样的人都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这里。当地的宗教文化和风情吸引着报着不同目的的人来到这里,但真正报着教书育人的思想的却寥寥无几。藏传佛教的神秘和魅力,使来到这个地区的大多数人还有另外的一种身份:居士〔在家的修行者〕。在这里几乎分不出什么是志愿者什么是居士,竟然有人都不知道什么叫义工,把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他们的做善事混为一坛。高兴的时候上几天课教教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以修行为借口不理不问。完全以个人好恶来对待教学。更有甚者完全不按教学大纲教育授课,随意教授学习内容,<BR>也有的是单纯的志愿者身份来到这里的,但是由于在到来之前对这里的环境和生活考虑不全,致使经过一段时间过后抱怨声声、牢骚满复腹,无法安心工作,也影响着别人的情绪。由于对志愿者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在者学校方面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这样的人寺院和学校方面也怕这样的人到内地后,在网络上或者人群当中毁坏寺院和学校的声誉,在加上佛教的宽人厚己的思想,所以依然会容忍着这样的人留在这里。<BR>志愿者工作衔接方面的原因也是教学水平低下的因素之一由于离开的志愿者与后来的志愿者没有一个有效的工作衔接,很多后来的志愿者无法做到接续性的工作,在加上本地学生对普年通话教学的理解能力不强,致使后来的志愿者会怀疑到以前志愿者的工作水平问题,所以做出推倒重来的方式,重新开始教授,这就是学校开办5年来只有一个3年级毕业生的主要原因。现在学校2年纪是最高的班级 而这个班级的几个学生已经是学校的5年元老了,学校有3年跟着念3年级,现在学校只有2年级,他们又重新跟着读2年级的课程。内地里的人经常讲的误人子弟的词语在这里对志愿者、居士、老师竟然没有感觉。<BR>以上3个问题是影响这个学校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如果要想彻底的解决好目前的教育状况,必须解决以上3个问题。学校的建设发展牵动着汉藏两地所有有善良与爱心的人们,让所有的孩子接受正规的教育,让更多的文化知识在藏地孩子们中间传播,是我们共同的理想,让我们一起努力,期待着草原美好的明天。</P>
<P>                                        《辽沈晚报》特约记者<BR>                                       辽宁盘锦人民广播电台记者<BR>                                       中国西部雏鹰助学网志愿者</P>
<P>孙大伟 <BR>2006-07-13</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格孟寺小学调查报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