雏鹰论坛 发表于 2010-8-6 17:47:57

靖西回访手记(2006年7月29日)

<P>一次走访,一次回访,都是靖西。总带给我不同的感动和震撼。看来注定与这片土地,有着不解之缘。</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r></FONT>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8</FONT>号下午,我先到达靖西,先后和启浪接到了南宁来的练雪寒,防城港的龙四,还有珠海的丫头以及我们此次回访的组织者,来自惠州的晕晕,大家一见如故。</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而我们广西区的志愿者头儿笑笑,却还在忙于工作,为了这次回访,已经连续上了一个月的班没有休息,直到我们吃饭才匆匆赶来,真辛苦她了!</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晚上吃饭又陆续见到了靖西热心参与的小柠檬和小麻两同志,早上又联系上了自愿提供车辆的麻老师,热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9</FONT>日早上集合,三辆车子,带着满满一车文具出发。</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行程大概一个多小时到达龙邦叫者小学,校长和孩子们已经在学校外的空地上等待我们的到来。</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一阵忙乱,给孩子们发放各种文具然后填回访表格。不亲自参与的人,也许很难理解我们当时的心情,看到学校破败景象时候的难过和看到孩子们花朵一样笑脸时的满足。</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我手里拿着相机,只想把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给特写下来,无奈水平有限,效果都不是很理想。</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校长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很憨厚。呵呵,也许是习惯使然,喜欢观察陌生人,也有些好奇这个倒象是个庄稼汉的校长,我把镜头对准了他,居然一脸的腼腆和不自在,只有在指挥着那些活蹦乱跳的孩子排队的时候,才显露出几分威严。</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他站在旁边看着我们的志愿者发放文具,我趁机和他聊了几句,问了些学校的情况,他告诉我,这学校也就两个老师,隔年招生。我心里不是滋味。师资缺乏,也许是最主要的原因。曾经看到不少的报道,关于农村教师流失的。只有两个老师的学校,是不是觉得非常不可思议?让我瞬间想起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两位老师工作之余,还要种田,而工资也比发展城市要低很多,却没有放弃这些孩子,那份对教学工作的坚持,让我心酸又感动。</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来到教室隔壁老师简陋的住处,在正对着门的火灶上,挂着一串已经起绿毛的被烟熏得黑黑的猪肉串,我呆了半晌,回头看见龙四爷在身后也抬头望着,我们俩相对无言。在里屋,一样的简陋,但是墙上却整齐的贴着几张教学课程表,还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FONT>年学生的辍学名单,打印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仅有的一个小小的书柜,淡绿色的,估计是哪个老师或者校长家里淘汰了带来的,里边摆着一些教案。我仔细的把看到的这些情况都通过镜头收集起来。很多时候,很深的感触,即使是文字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镜头也许更加直观。可惜所有的片片,都被我们一个小小的失误弄的全都荡然无存,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现在,只好用我拙劣的语言,来告诉你,我们回访的所见所闻,那些可爱的孩子和值得尊敬的老师们。</P>
<P>给足弄小学的孩子们分发完文具,我们又驱车赶到几公里外的叫者小学。一样的隔年招生,校长是个淳朴的女性,在晕晕发的回访图片集里,拿着两瓶矿泉水来招待我们的就是她。那么普通的中年妇女,一样黝黑的皮肤,笑容却如此灿烂和平静,举止干脆利落。不禁让我想起一句形容老师的,已经用到烂的话来—平凡而伟大!是的,身临其境,才体会到这话的贴切。</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看着这排和叫者小学如出一辙的教室,抬头偶然看到几乎已经绝迹的,怎么形容呢,一个生锈的铁圈圈,挂在教室外的屋檐下,用来充当上下课铃声的。改革开放那么多年,也许我们这一辈的很多人,都未必看到过这样的东西,除非在农村题材的电影里吧?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它给拍下来给大家看看,这样,心里总觉得好受点。</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填写回访表的时候,我们问起刚刚过世不久的残疾儿童农彩护,校长告诉我们,她的弟弟和姐姐也在这,并立即指认给我们。弟弟还比较小,在吃着我们发的糖。当地的志愿者小柠檬和记者小麻,很详细的把她姐姐的话记录了下来,然后翻译给我们听。姐姐叫农彩霞,瘦削高挑,一脸的平静,象个小大人。我们当场决定经组织和资助人批准后,把农彩护的资助款转到她姐姐的名下。然后给她照相存档,小姐姐都显得与实际年龄不符的老成和大方,这是上次走访当中我见的最多的表情,真的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对现状的无奈和妥协,甚至麻木,才会有的表情。</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发放文具到一半,天公不做美,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我们只好加快速度,然后躲到教室里给接受资助的孩子们填回访表格。</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教室啊!用一块很大的竹子编的粗糙席子,把教室后边进了水,已经不成样子的泥泞地板隔开来,前边用来上课。孩子们的小凳子和桌子,都是自带的。看着讲台下一片小小的脑袋瓜子,黄黄的乱乱的头发,一双双眼睛在开心的等待着我们的糖果,那么清澈明亮,心里的某个角落被轻轻撞了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他们懂得将来要面对的生活么?</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最后我们要做部分孩子家里回访。冒着小雨,一群孩子出来挥手和我们告别。丫头快要哭出来了,她激动的说,以后我要少花钱,真的没想到,这里的孩子那么苦!</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农彩护的家是第一站。族里的人给帮着盖起了一间砖头结构的房子,这在农村,应该不是很差的了,相对于不能遮风挡雨的茅草房,可是进到里边一看,家徒四壁。真的是家徒四壁,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我们找来找去也没找到床铺,就问农彩护的姐姐彩霞。她爬上高高的竹梯子,带我们上去一看,原来睡觉的地方,就是用木板隔起来的阁楼上,没开灯昏暗得不能见物。</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壮族人的房子,正对着大门进来,必定是个供奉神位的墙壁,上边摆着简单的香炉,用隔板托着。我们被隔板下边的奖状吸引住了,彩霞不好意思的躲在一边。如果没记错的话,一张是小姑娘彩霞数学竞赛二等奖,一张是语文竞赛一等奖。然后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水彩笔画:一张题名为《未来的家》,可爱的小小的屋子,有门还有窗,一片草地。。。另外两张各是一男一女铅笔画像,就象我们在那个年纪所画的一样,大大的眼睛,幼稚而可爱。看样子彩霞是个喜欢绘画的小姑娘,很有想象。我非常喜欢这手脚利索的小姑娘。</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龙四爷几个,坚持要去看看女校长的家。我们在村口等着。回来的时候,都在感叹,没想到一个校长的家,都那么出乎意料之外。我明白他们的意思。正因为如此,那些和校长一样的乡村老师们,清贫却一直坚守着教学这块净土,才真正让我们感动!值得我们尊敬!</P>
<P>到安宁中学,见到上次给予我们大力支持和帮助的赵校长。那天正好是街日,我们就在热闹的街道旁边,冒着细雨分组行动去回访。</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我和练同学,笑笑,丫头,小麻记者几个,在安宁中学主任的带路下,来到王朝满住的村子。</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刚刚好在村头看见了王朝满,叫上他给我们带路,先来到王正用的家里。一个破败不堪的家。这段时间受台风影响,刮风降雨使得原来的屋子倒塌了,现在是临时搭建起来住着的茅草房。</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一年的口粮玉米,就放在空间有限的地板上,扎的整整齐齐。王正用不在家,我们就向他父亲了解了一些情况。姐姐因为经济困难辍学在家,家里只有一铺床只好借住别人家里,困难到如此!摇摇晃晃的木板,真怕一个不小心人就陷了下去。在靠墙的横梁下吊着一个竹篮子,里边是两朵大大的如今已经被淘汰了的朔料花,我凑近一看,里边放着个小小的香炉。这就是他们家的“神台”!连一面完整的墙都没有,也只能这样来给予自己一些寄托和安慰。</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如果你认为那只是一种愚昧的表现,那就错了。壮族人民,尤其农村,都有属于自己家的神台来逢年过节给先人进香,也许很简陋但是不可或缺,条件好些的,从香炉两旁的对联就可以看出此家的姓氏以及家族等等信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以另外一种形式在这样偏僻的地方繁衍生息。所以,看到王家里简陋到只有一个香炉的所谓神台,突然无比的心酸,只能不停用镜头把看到的一切,都收集起来。</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小练是个细心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MM</FONT>,在安宁街上特地买了些水果,带给黄运甜的父亲。我们回访离黄运甜过世也就一个多月,那么小的生命匆匆离去,真让人感觉生命无常。他父亲说,孩子首先患的是结石,死于脑膜炎。面对这个先丧妻后又痛失爱子的50岁男人,我们连安慰的话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又是一脸麻木的表情,看着心里堵的慌。<br>
<P>
<P>
<P>
<P>
<P>
<P>最后来到很受资助人和志愿者们关注的孩子王朝满的家。<br>
<P>
<P>
<P>
<P>
<P>
<P>亲眼见到理想在论坛发的帮孩子用彩条朔料围起的床铺,还是那么新,屋里也很整洁,横梁上挂着一串串玉米,一个小小的土罐里立在床头的地板上,我打开盖在上边的碗,有半罐的白米。这就是这孩子看的见的全部家当了。<br>
<P>
<P>
<P>
<P>
<P>
<P>随行的主任说,王朝满基础太差,即使在降级读书,也可能跟不上。我想,我们不能苛求一个挣扎在生存无保障的环境中的孤儿成绩有多好,只希望看到孩子和年龄不符的一张愁苦的脸上能时常有笑容就就已经很欣慰。<br>
<P>
<P>
<P>
<P>
<P>
<P>大家都在争着和他说很多鼓励的话,但是明显心里都很沉重。<br>
<P>
<P>
<P>
<P>
<P>
<P>王朝满已经很高,半大的小伙子。把我们带出村头,才一个转身,就不见了踪影。也许已经到了很敏感的年龄,懂得害羞也懂得自尊了。</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在回城的车上,一直在想,我们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样一拨又一拨的人去看望他,对他来说,是否又是另外一种伤害?而我们又怎么样做,才能让这孩子对我们毫无戒备的敞开心扉?包括其他的孩子,仅仅是了解基本情况然后进行资助,其实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做的还很多。至少,是不是让孩子学会有颗感恩的心,然后,把这感恩,延续下去?那么我们做的,才是有价值的我想。也许这比孩子的好成绩更重要。</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回访回来已经一个多星期,想了想,虽然图片和晕晕的报告已经出来,但还是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给大家。</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在这里,想特别告诉大家,和我们一起回访的几个朋友,除了我们熟悉的晕晕小练丫头几个女孩子,还有之前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的志愿者启浪和笑笑;曾经都当过老师的小柠檬和麻记者,比我们任何人都了解当地的情况,回访都好有经验;还有不辞辛苦,带着女儿亲自开车和我们一起下乡的麻老师;还有为我们一行人提供住宿的彭城旅馆的俊哥和他女朋友小西;我们的班长,龙四爷就更不用说了,据说开车回到防城港,龙爪,龙腿和龙身子骨都不同程度受折磨,哈哈!</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在此衷心的感谢他们!期待国庆再次并肩一起走访!</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靖西回访手记(2006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