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之行----瓦庙镇走访手记(正文):
拿到名单时,我担心的有两件事:一是能不能够全部走访完,二是害怕我自己过后记不住孩子的情况。担心前者合情合理,因为孩子们住得实在是太分散,学校周围的山我们都爬遍了,但是还是有几个学生的家太远了,我们没有走到,为此我只恨自己不是笑笑他们那样的小伙子!没有走访到的我们就没有第一手的资料,学生也会因此失去这次受到帮助的机会,不知他们会不会理解我们!而后者的担心现在看来完全多余,每个学生家虽然停留时间不长,但是直到现在家家的情况还是历历在目。回来后朋友问我哪个孩子印象最深,我掰着手指把各个说的都很清楚,就让我再来重温一遍吧!
娄宗全家房子外观一看外还抹了水泥,用的空心砖,一问亢老师才知道,他家的房子在713泥石流时全部冲毁了,什么也没留下,而这两间是政府帮助搭建的,靠着旁边的一间废弃的工厂厂房,这样就少盖一面墙。他有个哥哥上初三了,在学校,我们没见到,妈妈出门打工了,爸爸身体不好在家务农,照顾两个儿子,养了一头猪,10只鸡,家里除两张了床和简单的灶具外,什么也没有。
唐友钰听说我们要来,那天穿得很整洁,他和他的叔叔一起生活,父母外出打工就一直没再回来。墙脚堆了很多土豆,想必是主要的菜食了。屋内很黑,住的地方在阁楼,他家是我走访的家里面唯一一个住在阁楼的,一般阁楼用来放杂物的。亢老师提醒他拿奖状给我们看,可是找了半天说是忘了放哪里了。
李云华家住得很远,我们走了大约2小时的山路才到,两间土房,我们去时他父亲正好在给养的3头猪弄吃的。屋子很小很黑,出门时我才发现进来时门只有个门框,我以为是侧门,出来后左右打看才知道就这一个门。家长指着旁边的一个空地说有一间房子塌了,没办法,好在人少还挤得下。
刘永存家更远,这一路是刘永存的父亲带我们走得,他在山下碰见我们,
刘厚军,很精神的一个孩子,妈妈离家走了,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他和奶奶住在一起。奶奶年岁已大,一直坐着没有动。那家是我看到的屋里最空的一个,但是打扫得很干净,泥土坯墙面已经坑洼不平,抬头可以看见房顶石板间透出的光,我心里想不知道下雨天漏雨吗?
杨情,女,10岁,非常懂事且有礼貌,妈妈离异出走,爸爸外出打工长期不归,现在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在我们走访的小学生里她算是性格较开朗的一个,问话都有清楚的回答,比较活泼,还主动提出给我们领路。家里有一间房子已经塌了,和现在住的是连在一起的,奶奶很担心会影响他们住的这一间。感觉老人还是很乐观的,杨情一定受到了他们的影响,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确实是好事。
提起来最让
到了杨喜兰家时天已经黑了,她是我走访的年纪最小的一个,刚上三年级。杨喜兰是捡来的,养父聋哑,和爷爷奶奶在一起。自己家的房子已经坍塌不能够住了,现在一家人借住在叔叔家里。杨喜兰见了我们有些慌,也有些怕,无论我们说什么,她就是不说话,只是紧紧地拿着我们送的文具。看着她大大的眼睛和清秀的面孔,我心里无尽的酸楚。送我们出来到大路上的是顺便去杨喜兰家看看的婶婶,婶婶只说喜兰的养父是个好人,别的我们都不愿再谈起,大家只是沉默的走路。
由于前一天
杨兰,父亲去世有4年了,母亲也已改嫁他人,现在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也是借住在叔叔家。听
在走访途中,我想其实物质上的帮助远远不及这些物质帮助带来的精神上的鼓励。就让我们的雏鹰健康地成长吧,给更多的孩子带去关爱和希望!让世界充满爱!
说明:以上只是我走访时的部分情况,请大家现在不要认捐,等到详细的资料整理齐全,照片会一起发出来的,到论坛发布认捐信息时再说。
走访的各家屋内除了小桌和凳子外基本没有什么家具,虽是白天,可是在屋内还是看不清楚,拍照时闪光灯一闪我才能从照片上看到屋内的情况。(我是借用朋友的相机,不熟悉其性能。朋友听说我需要相机后主动拿给我,非常感谢她!,)因为频繁地使用闪光,我担心半路上没电了怎么办,所以每家拍的照片并不多,也是我经验不足,在这里希望大家体谅!
至于总结嘛,我看withme就写得很好,大家可以参看,呵呵,withme,辛苦了!
我的想法,尽量用平淡的语言来描述学生家的情况,不愿意让他们感觉自己的处境是那样让人心酸!那时我强装笑脸的和学生道别,心里受到一次一次的冲击,以至于回来几天不愿意说话,面对着电脑屏幕,眼前浮现出那一幕幕,好几次控制自己,把自己的感情敲出来又删掉,对那些不负责任的父母,对因贫穷而改变的人性,只能无语....
欢迎光临 西部雏鹰公益社区 (http://bbs.gdcy.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