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金子
乌托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政治家、作家托马斯.莫尔爵士的作品《乌托邦》中。这部1516年问世的著作描绘了一个“不存在的地方”——“乌托邦”,那儿是人类的理想社会:金子一文不值,只能用来做夜壶;钻石和珍珠是孩子们的玩具;社会公正和谐,臻于完美。
不但在作品里,莫尔爵士在现实社会中也一直奉行完美社会的守则。一次,某商人有求于莫尔爵士,便送给他一副装满金子的手套。爵士受到礼物后,把金子倒在地上对商人说:“我更喜欢不带衬里的手套”。
另一次,有个军人被陷害,幸好遇到了公正无私的莫尔爵士,才保住了清白。事后军人到爵士家道谢,并献上一直价值连城的宝石酒杯。当时爵士正在吃饭,为了不让送礼的人尴尬,莫尔爵士立刻在酒杯里斟满酒说:“为您的健康干杯。”举杯一饮而尽,然后又自然而然地把酒杯递给了军人。
幸运的盲人
一天,在上下班高峰期,乔治.席林(美国爵士乐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盲人)站在曼哈顿一个车流量非常大的十字路口,等待有人过来帮助他过马路。
等了一会,有人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不幸的是,这个人也是个盲人,他和席林一样,也在寻找别人帮他过马路。
席林怎么做的呢?回想那件事,席林笑了:“我做了一件我一生中最为兴奋的事情——我带着他过了马路。我觉得我是个幸运的盲人,以前都是别人帮我过马路,而我终于有机会帮助别人了。”
意义
著名影星希拉克.盖博有这样一桩轶事。某日下午,一位朋友携幼子登门拜访。小男孩坐在地板上,守着一大堆玩具车自娱自乐,他假装一场激烈的赛事正在巨大的环形跑道上进行。其实,那跑道不过是一个小金人为中心的想象的圆圈而已。那个小金人正是希拉克.盖博于1934年荣获奥斯卡金像奖。
当孩子的妈妈示意告辞时,小家伙恋恋不舍地指着那尊金像问:“我能把这个带走吗?”大惊失色的母亲连忙呵斥儿子:“快把它放回去!”盖博把金像递给孩子,说道:“对我而言,把奥斯卡金像留在身边没有任何意义,获得它的过程才有意义。”
欢迎光临 西部雏鹰公益社区 (http://bbs.gdcy.org/)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