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雏鹰公益社区

标题: 一个失踪的交易员,一张仍然迟迟未亮出的底牌 [打印本页]

作者: 雏鹰论坛    时间: 2010-8-6 17:47
标题: 一个失踪的交易员,一张仍然迟迟未亮出的底牌
中国国储局交易员刘其兵失踪了。之前他曾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期货市场上抛出巨额空单,两个月后,巨额亏损之势已然无法挽回,刘神秘地失踪了。
  失踪前的刘其兵曾经被誉为“近两年全球最出色的交易员”,年仅36岁,履历一帆风顺得让人十分羡慕。刘是武汉大学本科毕业生,后分配到北京国家机关工作,供职于掌控紧俏资源的部门,接着被公派到伦敦学习,成为国家物资储备调剂中心最先交易团队中的一员,起初他和另一个交易员是这个团队的主要交易员,继而刘成为唯一的交易员。
  促使他和巴林银行事件中的里森、住友事件中的滨中泰男以及中航油事件中的陈久霖被相提并论的是他在LME铜期货市场上抛出约20万吨空单。后来的时间证明其作为交易的基础判断与市场走向截然相反,由此带来巨额亏损。既然现实残酷得无法面对,他选择了逃避。
  市场沸沸扬扬的,坊间热热闹闹的,在揣测和不安中交割日到了,这一天波澜不惊得让人感觉极不踏实。情形似乎是一个失踪的交易员,一张仍然迟迟未亮出的底牌……
  事发之初,国储局本能的反应是不想接棒。有官员一度表示过刘的巨额抛空属于个人行为,因为国家物资储备调剂中心不属于政府部门,所以刘不是政府雇员。这种说法似乎可以顾及政府颜面,在法律上也可以撇清责任,好把巨额损失抛给多头,他们大多是国际基金。
  事态在发展中,在数害相衡取其轻的指导思想下,国储局只能是被迫接棒了。否则,中国所有在国际期货市场从事交易的企业都要受影响,中资成分和中国概念的经济体的信用都可能被调低。这样的后果似乎比一起交易的直接亏损更加严重。
  国储局应对措施是连续数次高调公开拍卖储备铜以抛铜压价。另有分析指出,市场提前获悉国储局选择了部分交割,即向伦敦交易所交付5万吨现货铜,其余15万吨的空单展期到远期,各大基金和机构投资者也都选择向远期移仓。所以出现了短期的风平浪静,国储局与国际基金的对决还将继续,最后的结局仍然未知……
  
  一个不新鲜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马失前蹄
  
  在国储铜事件之前,国企期货巨亏事件已屡有发生。盘点下来,让人颇感触目惊心。
  1、株冶事件
  株洲冶炼厂是我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1997年,株冶从事锌保值具体经办人员越权透支进行交易,出现亏损后没有及时汇报,结果继续在伦敦市场上抛出期锌合约,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而发生逼仓,导致亏损越来越大。最后亏损实在无法隐瞒才报告株冶时,已在伦敦卖出了45万吨锌,而当时株冶全年的总产量才仅为30万吨。为此国家出面从其他锌厂调集了部分锌进行交割试图减少损失,但是终因抛售量过大,为了履约只好高价买入合约平仓。从1997年初开始的六七个月中,伦敦锌价涨幅超过50%,而株冶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达到1亿多美元。
  2、中储棉巨亏
  中储棉是2003年3月才设立的中央企业,中储棉肩负着调节棉花余缺、平衡市场供求的职能。当年10月起进口棉花多达20多万吨,豪赌国内市场棉价上涨。结果,国内棉价不涨反跌,致使其投机失败。中储棉进口的20多万吨棉花,保守估计,其成本也应在16000元/吨以上。如果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不高于13100元/吨的价格收储,其亏损在6亿元左右。
  3、中航油事件
  2003年以后,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在对油价走势判断错误的情况下,在市场上卖出大量看涨期权,累计数量达到5200万桶。2004年10月份,国际油价大幅飙升,但中航油并没有采取断臂措施避免更大损失,而是不断展期,导致亏损急剧扩大。由于无法为一些投机性质的交易补仓,公司被迫在亏损的情况下结束部分仓位。最终亏损5.5亿美元。
  4、中盛粮油事件
  过去中盛粮油在采购大豆毛油后,可利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大豆、豆油期货合约对冲,以减少集团大豆油风险。此前中盛粮油一直依赖此类对冲交易,回避原料价格波动风险。但2005年2月底到4月期间,CBOT豆油期货一路走强,而内地大豆油现货价格却出现下跌。这一背离使得中盛粮油套期保值不但失去作用,而且在期货和现货市场都出现亏损。中盛粮油在2月至4月期间对所持合约进行平仓,据判断,为每手亏损1700美元左右。按亏损超过1.3亿港币计算,中盛粮油在CBOT至少抛空了1万手左右豆油期货,大约27.2万吨。
5、大豆风波
  2003年8月~2004年8月,在美国大豆上市前后,作为国际大豆贸易定价基准的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发生剧烈波动,导致大量中国大豆加工企业高位采购,并在随后的价格回落过程中由于无力支付货款或高成本带来的巨额亏损而陷入危机。据了解,许多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在4000元/吨的最高价格区间购买进口大豆,此后,大豆价格骤降,每生产一吨豆油就会亏损500~600元,有数据称,国内压榨企业70%停产,进口合同违约,造成了中国的"大豆危机"。
  
  一体化的全球经济,一些恒定的铁律
  
  事件发生在万里之遥,却着实吸引了太多的眼球。国储铜事件,不可以就这样又埋单了,教训一定要铭记。一体化的全球经济,必须直面严酷现实,一些恒定的铁律必须遵守!
  1、完善内控
  所有的前车之鉴都无一例外地表明之所以发生且损失巨大,内控不严格是直接的导火线。就期货等衍生产品的交易而言,与交易员的胆大妄为和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及上级单位监管不力有直接关系。1997年株冶事件发生时,株冶已经从事了两年多的锌套期保值。由于监管松懈,具体经办人员逐渐开始越权交易,在出现亏损后没有及时汇报,领导也没有及时发现,并且大胆到继续加仓,导致亏损不断加大。中航油也存在多头交易、分散交易、管理混乱的问题,内控到后来就成为了纸面上的规定。规则如果不被尊崇,实际上就形同虚设。
  在国储铜事件上,同样是普通的调节中心的交易员,一边为中心做交易,一边为自己建立了多达20万吨的头寸,严重被套且长时间没人发现,其巨额保证金从哪来?至少有冒用单位授信额度谋私利之嫌,单位监管不力是肯定的。但是个人的行为肆无忌惮却得不到应有的约束,本身说明了企业对交易行为控制力量的薄弱,从而使个人行为信马由缰、无法受控。或许真的如里森《我是这样搞垮巴林银行的》里所写到的:"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
  只有完善的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公司内部权力形成的有效分配和制衡,公司才可能及时地防范和化解风险,也只有这样,公司才可能正常运转。
  2、强化监管
  所谓监管,就是将政府的管理建立在法律的规范之上,使监管的规则明确、权利明晰、责任确定。境外期货市场监管是资本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法律对境外期货市场的监管最主要是通过对经营主体资格以及行为的规范而得以实现的。具体使用的手段有二:其一是设定准入门槛,政府发牌。根据有关规定,必须是持证企业,也就是说只有获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才可以进行交易;其二是持续监管。规定要求从事境外期货交易的持证企业应将上月境外业务中已占用的期货交易保证金,持仓期货合约的品种、数量、持仓方向、浮动盈亏金额,期货交易平仓合约品种、月份、数量、买卖方向、价位、平仓盈亏金额等于每月前10个工作日内向监管机构报告。
  3、甄别行为
  规则命令持证企业在境外期货项下只能从事期货套期保值,不得进行投机交易。所谓套期保值是为抵冲现货价格风险而进行的期货合约买卖。中国是铜净进口国,从套期保值的目的出发,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出现如此巨额的空单。
  在发生国储铜事件后,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对境外期货交易资格审查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选择具有风险分散与规避能力的企业从事境外期货交易,通过主体监管从源头上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才为实现有效监管的正确路径。
  4、强化系统风险意识,及早防范和化解
  在金融领域,建立风险预防机制历来是很重要的环节。没有预防,就很容易产生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就像病毒入侵,其造成的结果是瘫痪性的。随着修订后的《证券法》的实施,我国在金融业务监管上,除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仍采取了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模式。其目的就是通过业务隔离以减少金融业务的内部风险。对于境外期货业务而言,通过业务风险监督与隔离健全风险预防机制是避免潜在隐患的一剂良药。
  在高端的金融领域与国际接轨,当然需要如履薄冰、谨慎从事,要遵循国际公认的规则行事。为隔离风险起见,要及早砌好“中国墙”。





欢迎光临 西部雏鹰公益社区 (http://bbs.gdcy.org/)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