ҳϵҪ°汾 Adobe Flash Player

ȡ Adobe Flash Player

西部雏鹰公益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60年前的八路军借据

[复制链接]
1#
匿名  发表于 2010-8-6 17:47:57

60年前的八路军借据

祖孙保存八路军借据60年 一家人以此为荣(图)

2006-08-25 06:47:16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西安) 


陈志荣将复印的借据装裱起来,他说即使政府兑现,还真有点舍不得。 本报记者赵航摄

蓝田县委统战部副部长表示,得到确认后可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折算兑现

“今借到陈鸿清法币壹佰万元,麻鞋伍拾双,布陆拾斤,棉花壹佰贰拾斤。”这是一张借 据上的内容,但不是一张普通的借据,而是1946年八路军与支援前线的老百姓所签的一张借据。它的存在见证着中国的历史,至今,蓝田县葛牌镇大梨园村陈志荣家珍藏着这张借据已60年,他们一家人都以有这份“债权”为荣。

八路军遇难关向老乡借款

8月23日下午5时许,在葛牌镇陈志荣的家里,记者看到一个镜框里面装裱着那张保存了60年的借据复印件,而借据原件是用毛笔书写在一小块宣纸上,被陈志荣和兄弟们共同保存着。陈志荣说,“这是我爷爷留下来的,虽然可能值不了多少钱,但对我们来说很珍贵。”

事情得追溯到60年前———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一年。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当时的葛牌镇是八路军的一个根据地。时任中共西北特别支部书记的谢华带领一部分军队驻扎在镇上,在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许多八路军战士鞋子磨破了,只能赤脚打仗,部队粮食也极度缺乏。后来部队请示了中央,决定暂时向老百姓筹粮借款。

葛牌镇75岁的张诗学老人说,当年谢华带领的部队有2000多人,部队缺粮,战士们生活很艰苦。部队向村民们宣传了有关政策,乡亲们都说:“我们的队伍遇到困难了,一定要帮!”陈鸿清筹措了“法币壹佰万元,麻鞋伍拾双,布陆拾斤,棉花壹佰贰拾斤”交给了部队,当时八路军负责此事的王平惠和何太阳给陈鸿清写了借据,时间是1946年10月14日。并承诺说“如遇急用,可以到延安根据地去领,如果不急,将来全国解放了,给你调拨过来。”

借据墙缝藏一晃40多年

陈鸿清便将借据收藏起来。1946年11月,在一场战斗中王平惠阵亡,驻扎在葛牌镇的八路军也撤离了。

5年后,陈鸿清不小心从山上摔了下来,不能说话,不久便去世了。1988年,陈鸿清的儿子陈开基翻修旧房时,在窗户上面的墙缝中,发现了这张“失踪”40多年的借据,随后,陈开基便将借据的故事告诉了他的儿子、孙子。

后来,此事便在村子里传开了。60年来,他们一直保存着,借据的故事也成了一段“助军抗敌”的佳话流传下来。

由于家里的情况不是很好,陈开基准备兑现这笔债务。1988年,他写信将此事向中共中央统战部反映。据了解,1988年,曾任湖北省军区顾问的何太阳还专门写信给陈开基说明借款之事,后来陈开基离开了人世,此事就搁置起来。

葛牌镇红25军纪念馆人员说,陈志荣家的这个宝贝,他们曾借来在馆里进行过展览。

“我感觉这是一种荣耀”

8月23日下午,葛牌镇一名张姓副镇长称,他还没有见到过这张借据,他希望陈鸿清的后人能将这张借据以及相关材料送来,报县委统战部确认。昨日蓝田县委统战部副部长景宏立表示,如果能证明这张借据的真实性,会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折算兑现。

当陈志荣得知政府可以兑现老借据时,高兴之余,又有点舍不得。“这张借据是我爷爷留下来的,以前没有兑现,现在即使兑现了,我们也要把复印件装裱起来,我感觉这是一种荣耀。”陈志荣笑了。本报记者刘立春实习生李鑫岐

■新闻链接

1946年,商洛人郭建英借给鄂豫陕边区“壹千壹佰万法币”,当时立了借据。1985年,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局反复调查、取证,并与陕西省委、西安市委研究协商后,由国家财政部、中国银行予以测算,1986年,一次性归还郭建英8万元人民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西部雏鹰助学网 ( 粤ICP备14013758号-1 )

GMT+8, 2024-6-1 19:23 , Processed in 0.09765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